Categories
约茶

控涎丹,作为中医方剂之一,源于南宋陈无择所著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,具有祛痰逐饮、通经活络之功效。本文将从方义、药理及临床疗效三个方面对控涎丹进行解析。

一、方义

控涎丹以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为主要成分,三者同用,可发挥高度的排除痰液作用。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,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,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、痰毒、恶血;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,逐脏腑之水饮;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达上焦,走皮里膜外之水饮。三药合用,具有祛痰逐饮、通经活络之功效。其中,“控”字取意“引也”,即引三焦之水,使痰涎出于水道;“涎”字读作“羡”,即水流貌,意指水道畅通,痰液得以排出。

二、药理
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控涎丹中的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,能刺激肠管,引起肠蠕动亢进,产生峻下作用,并有利尿之功。大戟具有泻下、逐水、散结、消痰等作用。白芥子味辛性温,善治胸膈痰浊及皮里膜外之痰饮。三者合用,具有祛痰逐饮、通经活络、泻下逐水之功效。

三、临床疗效

控涎丹在临床应用中,主要治疗以下病症:

1. 痰饮伏在胸膈上下,忽然胸背、颈项、股胯隐痛不可忍,筋骨牵引钓痛,走易不定,手足冷痹,或令头痛不可忍,或神志昏倦多睡,或饮食无味。

2. 痰唾稠粘,夜间喉中痰呜,多流涎唾等。

3. 癫疾、胁痛、颈项、腰背、筋骨牵引钓痛,流注不定,手足冷木,气脉不通。

4. 喉中结气,似若梅核,时有时无,冲喉闷绝。

临床研究表明,控涎丹在治疗痰饮病证方面疗效显著。在中医临床上,控涎丹常与十枣汤等其他方剂配伍使用,以提高疗效。

总之,控涎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方剂,具有祛痰逐饮、通经活络之功效。在现代药理研究中,控涎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泻下、逐水、散结、消痰等作用。临床应用表明,控涎丹在治疗痰饮病证方面疗效显著,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然而,由于个体差异,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,合理配伍使用。